大发app_大发app
大发app2024-03-24

大发app

想去三、四线城市就业大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社会蓝皮书 :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

  想去三 、四线城市就业大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大学生就业地域偏好明显 ,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 的大学生仍占大多数,不过这一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 。想去三 、四线城市以及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占比虽然相对较少 ,但呈上升趋势。

  教育部 的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比2022届增加82万人 。

  高校毕业生倾向三 、四线城市为什么会呈上升趋势 ?对于超千万 的毕业生群体来说 ,这 是否会成为一个新信号?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

  一、二线城市仍 是首选

  家住河南郑州 的刘燕在大学所学专业属于师范类,正在准备参加当地 的教师招聘 。她说:“肯定还 是想优先考一、二线城市 。如果没考上,考离家近 的三、四线城市也能接受。”

  “毕业生刚走出大学校门 ,尽管不能全面理解城市等级和职业生涯的关系 ,但总能判断出在各类城市就业 的长短期收益差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室副主任魏国学表示,进入一线城市会面临激烈竞争,薪资水平和生活舒适度方面可能并不友好,但可以预期更高 的发展上限和更广阔 的职业空间,在跳槽或者失业时 的回旋余地更大。毕业生到三、四线城市求职 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也存在劳动力市场规模小 、制约长期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

  “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做出选择,本质上都 是在权衡职业生涯的长短期利弊 ,并非一线城市吸引力不再 。”魏国学坦言 。

  虽然,在三、四线城市就业的意愿增强,但蓝皮书显示,2021年,想去北上广工作 的大学生占比34.1% ,想去二线省会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 的非省会城市 的占比39.27% ,合计超过70%。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传统”大城市。

  魏国学分析,一线城市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从未停止增长,职场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 ,加剧了已然激烈 的竞争。因此,当毕业生觉得长远 的预期收益难以抵消短期竞争带来的损失时,到三、四线城市的意愿就会增强 。

  以家乡为参照对比城市间就业优劣

  家住济南的赵禾马上大学毕业,在找工作 的这段日子里 ,他以家庭所在城市为最低标准进行择业。“除非是公务员外派,不然去别的三、四线城市不如在老家工作 。”

  不愿离开家乡 ,是不是代表着这届毕业生更加“佛系”?

  “对毕业生而言 ,没有比老家城市更熟悉的参照系。”魏国学坦言,毕业生离开故土到陌生的城市工作 ,除了要适应当地环境 ,还需重构社会网络,在短期可能得独自承担困难及风险,这些事项看起来很微妙 ,但对个体而言意味着成本 ,如果就业城市的收益低于家乡城市,远走他乡工作肯定 是个亏本的决策 ,理性的毕业生会尽力避免 。

  魏国学说:“对比城市间就业优劣的难度非常大 ,主观性很强,部分结论甚至 是道听途说,以家乡为参照进行比较 是一种理性行为 。”

  选择就业城市并非一锤定音

  近期,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陆续公布了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在这些报告中,高校202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83%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稳定 ,并且呈现出扎根西部的趋势。其中 ,西安交通大学到中西部就业 的大学生人数占比为59.52%,上海交通大学赴中西部就业的学生比例也创历史新高。

  和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一致 ,蓝皮书也显示出近三年的大学毕业生倾向到三 、四线城市就业 的趋势 。2018年,大学生中想去三、四线城市工作 的比例为7.29% ,到202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1.77%。

  “有几个关键因素对毕业生影响较大 ,带动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三、四线城市。”魏国学分析,城市边际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强度此消彼长,一线城市逐步趋于成熟定性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释放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同步趋缓 ,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学历等门槛要求提高 ,求职竞争日益激烈 ,三、四线城市虽然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但发展速度较快 ,利好就业并舒缓竞争 。

  “数字经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距离和区位对职业生涯 的影响 。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创造了大量分散在三 、四线城市 的新就业岗位 ,毕业生薪资 、机遇、发展空间与一线城市 的差别并不明显 。”魏国学提醒,到何类城市就业并非一锤定音,而是多次博弈 。00后等新生代毕业生择业观更灵活,工作转换频率更快,无论一线城市还 是三 、四线城市,都不可能快速锁定职业生涯,愿意去三 、四线城市就业 ,也能重返一线城市 。

  (记者 陈鹏 通讯员 鲁山青)

云南玉溪:体教融合做“加法” 学生健康得“乘法”******

  云南玉溪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体教融合做“加法” 学生健康得“乘法”

  近年来 ,云南省玉溪市从“基础+特色”“赛事+活动”“互派+流动”等方面做好体教融合“加法”,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夯实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根基,打造了体教融合 的玉溪样板 。

  开齐开足体育课

  近日,在玉溪一小紫艺校区 的操场上,来自玉溪体育运动学校 的6位专业教练已等候在相应的运动场地。随着一声哨声 ,全校256名一年级学生迅速进入“组班模式” ,不到10分钟,6个“临时班”全部组队完毕,开始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在绿茵场上奔跑追逐……

  据玉溪一小校长陈志坚介绍 ,近年来 ,紫艺校区不断创新学生体育课程 ,在开足开齐课程 的基础上探索出“大 、中 、小”结合 的多种体育课教学方式 。“大”体育课由玉溪体校专业教练执教 ,开展篮球 、足球、网球等6个课程 ;“中”为每周开展 的常规体育专项课;“小”为“双减”课后服务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课程。通过“大 、中 、小”搭配,形成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的教体融合育人模式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

  和玉溪一小紫艺校区一样 ,玉溪市各中小学坚持全员普及、特色发展 、竞技提升,以阳光体育 、大课间活动等为载体 ,推广武术、陀螺 、太极拳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竹竿打跳 、烟盒舞等社团活动 。20余万名学生跑出教室 ,在各运动场所动起来、跳起来、跑起来,校园里充满朝气和活力,“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落实 。

  发挥赛事杠杆作用

  广阔 的绿茵场上,玉溪四小学生邓方然一边擦汗一边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我们参加不同的足球比赛 ,奔跑在赛场上 ,我感到非常快乐,我的身体更加结实了,上课 的时候精神特别集中,学习 的劲头也更足了。”

  玉溪四小体育老师和宝柱介绍说,学校除每年举办一次年级足球赛和校园足球赛,还会不定期参加校外俱乐部同级别队员对抗赛,学区校队对抗赛和省 、市、县级相应校园足球联赛以及青少年后备力量竞赛等比赛。

  玉溪市教育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玉溪充分发挥中考“体育100分”引导作用 ,将青少年和学生体育赛事进行全面融合 ,逐步构建起具有玉溪特色、覆盖8―22岁年龄段、小学至大学各个教育阶段 的“三赛一会”(“足篮排”三大球联赛和田径、游泳、乒乓球 、羽毛球等单项比赛组成 的运动会)赛事体系。

  夯实体教融合基础保障

  在元江二小 ,来自元江少体校的教练员董红艳和段蓉 ,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跑步训练。她们表示,双向交流政策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专业训练,也让她们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据了解 ,近年来,玉溪市持续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教练员、体育教师“互融互派、双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教练员联系校点 、联系项目 、帮扶体育教师 的日常工作制度。加强在岗体育教师培训,推进城乡学校体育教师均衡配置,整体提高队伍素质,有效提升了当地体育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玉溪市还采用新建 、改扩建,推行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等方式 ,积极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育场地训练条件。

  “近年来 ,我们持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健全体教融合育人机制和青少年体育联动机制。全市500余所学校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体育课程从‘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 ,校园体育蓬勃发展。在云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比赛中 ,玉溪市金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一。”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卫东说 。

  李卫东表示 ,玉溪市将进一步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的玉溪精神,不断总结完善体教融合经验 ,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和改革创新 ,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协同发展青少年体育与学校体育 ,融合抓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提升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作出玉溪教体贡献 。(特约通讯员 沈海亮 通讯员 郑竹君)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